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 |《超負荷時代》閱讀心得

超負荷時代:即將崩潰的流通世界
DOOR to DOOR: The Magnificent, Maddening, Mysterious World of Transportation

自從開始有閱讀習慣之後,總會在實體或網路書店尋寶時,留意是否有與自己學科或工作背景相關的科普書籍。我指的不是教科書或技術手冊,而是針對某個特定主題的知識普及雜談,不用什麼預設知識門檻便能閱讀的那種。大多數你能想得到的科系,都能找得到類似的著作,但偏偏我的科系比較冷門少見……一直到去年,我在書店看到這一本書的時候,我一邊翻閱書籍,一邊在心頭吶喊「總算讓我找到一本專門談運輸物流的書了!!!!」(感動握拳拭淚

本書的作者並非相關領域的學者或者業界人士,而是一位得過普立茲獎的記者。這一點很明顯地可以從該書的章節命名來看,作者透過智慧型手機、鋁罐、咖啡、披薩、與機器人等等辭彙開始延伸,輔以大量報導文獻及數據,漫談日復一日維持人們生活的運輸物流系統,究竟有多麼「不簡單」(尤其中文書名,我相信物流基層從業人員、以及超商超市店員,應該非常有感......),最後再談到本書的核心探討議題「運輸的最後一哩路」(在教科書稱為「及門運輸」「door to door」)
這種題材,如果是教科書,那大概就以陸海空等空間區別,或者以載具之不同來劃分了。比起後者,前者的內容編列方式有趣多了不是嗎?

本書的討論範疇都是美國本土的交通運輸物流,故某些章節所提到的觀點與論述,其實十分值得讀者去與其居住的城市、地區、國家比較。該書的成書年代還算新(原文著作在2016年出版),即便是有關新興運輸科技的內容(例如智慧駕駛與無人車),也不會有時代落差。作為一位不稱職的運輸人,真心推薦任何想瞭解當代運輸物流運作體系的朋友們,來看看這本書。

題外話,我讀完之後,例行性地去GOOGLE了一下相關心得。一樣是原文著作在2016出版,繁體中文版本在2017出版的書籍,我看的前一本書《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這種時下熱門題材書籍,網路上的書評、心得、與簡介一狗票,而關於這一本的心得……真的少得可憐啊 XD(也呼應到,平時沒啥人會注意到交通運輸物流,如果有,那通常是出包的時候 Orz


-----------------------(下收內容節錄)-----------------------



第三章【晨間咖啡】

P.86
這一切(指咖啡的整個產銷過程)都得歸功於現代科技與物流,能讓咖啡豆從生產國送到遙遠的加州去烘焙、製備、與包裝,做成咖啡成品又再度送回原來的地方販售。從經濟角度而言,這種耗費大量運輸的迂迴做法有其道理(既是點對點運輸的魔力,也是其中的詛咒),因為透過此過程,全世界大約有一億人可以從事咖啡製造的工作

第四章【每星期摔掉四架客機的災難】

P.93
追求「方便」的代價,就是要接受另一種從經濟、環境、能源、效率、氣候、健康與安全的幾度而言完全引爆無窮災難的交通工具。我們不承認這些汽車的缺點衍生的社會與實際成本,便等於我們暗地給予汽車鉅額資助。若沒有這種隱藏補貼,現代汽車變難以佔有優勢,或者根本無法存在。

第五章【的十三號星期五】

P.117
《紐約時報》針對胡佛於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三號啟動的調查下了一個聳動的標題,高喊:「國家被激怒,反對汽車殺人。」(Nation Roused Against Motor Killings)。為了解釋副標題「車禍死亡人數劇增,著實令人震驚。」(the alarming increase in automobile fatalities),內文一開始便警告《紐約時報》讀者,指出汽車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威脅更大:與和平時期的恐怖相比,戰爭時期的恐怖似乎不那麼令人驚駭?跟機關槍相比,汽車更具破壞力。魯莽的駕駛會比砲兵殺死更多人。在街道上並不比躲在戰壕裡安全。

汽車製造商飽受壓力,被迫在汽車引擎上安裝「調速器」(governor),讓車子在人口稠密地區的行車速度無法超過每小時二十五英里。然而,當時的汽車製造商、經銷商、汽車俱樂部與相關產業不斷採取行銷手段與進行遊說,順利將這種速限要求打成「反進步」(anti-progress)以及冒犯個人自由,重新改變了輿論風向,不僅讓駕駛得以卸責,更讓行人得承擔肇事責任。

第六章【披薩、港口、情人節】

P.143
達美樂真正的業務不是做披薩,而是物流運輸。那些屬於個人的特許經銷門市(實際的披薩店,全球共有一萬益千六百多家)的確在販售披薩。然而,該公司大約只有其中的三百家門市而已,而這些店大多用來測試新產品與新裝潢是否符合消費者口味。達美樂主要的營利管道是替特許經銷店製造、獲取更多與運輸做披薩的物品。
(備註:其實達美樂的本業還是披薩業者啦……作者在這一段只是想強調他們的披薩配送有多麼強大,因為少了前後文脈絡,可能會有誤會,特此補充。)


第七章【後勤女士

P.193
運輸經常被稱為「系統」,但它其實支離破碎,令人兩眼昏花。各地的領導者、工人與創新之士都禁錮於孤島,只會根據自身需求擬定與實施計畫,打造更大的船舶、興建新的配送中心或擴建貨運場 (Freight Yard),絲毫沒有從供應鏈的其他單位聽取建議,或者考慮供應鏈的其他環節。

P.194
許多人喜歡說運輸系統崩潰了,但真正的問題在於,運輸系統隱身於幕後,人們無法看見。「只要運輸系統順暢運轉,而多數時是如此,沒人會注意。但只要出了問題,人們就會紛紛關切。」

第十章最後一英里

P.247
「我不知道這是否是一種文化現象?人們覺得自己有資格使用各種基礎設施與道路,卻不想付錢、不想瞭解背後的系統如何運作,或者不知道我們的經濟要靠這些東西才能持續運轉。我們顯然需要健康的生態系統,才能在未來順暢運輸貨物、食物、與其他東西。我不確定我們能否建立起這樣的系統。」